教师资格证备考就是要从考试重点下手,因为反复的知识就是重点,重点就是考点,只要大家跟着小编整理的资料每天啃掉一块,就可以成功上岸啦,记得要坚持下去!
一天早上,陈一航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在搬椅子时,他发现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有一本 书没有收好,便大声喊道:“余老师,这儿有一本书没有:收。”余老师笑着说:“那就请你把它送回 去,好吗?”他高兴地把书拿往图书角。由于陈一航平时吃饭、睡觉、上课、活动无一不让老师费 心,所以余老师一直盯着他的送书过程,生怕他把书拿到别处去。当他把书拿到书柜前,正想 顺手往里面一扔时,余老师连忙说:“谢谢你哦,你帮了我一个大忙,要不等会儿我还得自己把 书整理好。”他听了后连忙把书放整齐,离开书柜了,还不时地回头看看书本是否会掉下来。
余老师被陈一航的这个行为所触动,立刻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说:“陈一航,原来你_那么 会整理书啊,那你愿意做‘图书管理员,吗?把小朋友们没有收好的书,都送到这里来牧放整 齐。”他高声•地说:“当然可以!我放书最整齐了!”
之后的一个星期,在余老师的引导下,陈一航很用心地寻找没有收回图书角的书,把书摆 放整齐,在其他方面也进步了很多。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余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材料中余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正确的。
(1)余老师的行为符合爱岗敬业的要求。爱岗敬业要求做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 中的余老师对于陈一航同学能够认真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引导,最终让他有了改变和进步。这体现了余老师做 到了爱岗敬业。
(2)余老师的行为符合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要求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 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 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余老师能够充分尊重陈一航同学,并平等、公正地对待陈一航 同学,通过引导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等方式,帮助他改正不足。这体现了余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
(3)余老师的行为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育人睪求做到: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 唯一标准。材料中余老师在帮助陈一航同学的时候,通过语言引导和鼓励肯定,以及让他做“图书管理员”等 方式锻炼培养陈一航的良好习惯,最终让陈一航获得进步。这体现了余老师做到了教书育人。
(4)余老师的行为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做到: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 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 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余老师在与陈一航的交流中,注韋用规范的语言,文明的举 止对待陈一航,让陈一航有很好的心理体验,进而督促自己修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培养优良的品质^这体现了 余老师做到了教书育人。
总之,材料中余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2.材料题
民族丈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 模式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这 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辩证 矛盾思维即是其中之一。
辩证矛盾思维特别注重时间性。既然矛盾双方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 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是参与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辩证思维特别看重“时机”,追求“时 中”。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 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可见,所谓“时中”,主要有两方 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中而非时,不谓之中。同样,时而不中,更 不谓之中了。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韩国的国君韩昭侯准备修建一个高门,但他的谋士 屈宜臼却奉劝他不要这么做。屈宜臼说:“如果你非要修建这个高门,恐怕你还等不到这个高 门修建完,就要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国君在自己家修建一个高一点的门楼,搞得 气派一些,有错吗?没有错。当年我们国强民富的时候,你如果修建一个高门,肯定没有问题。 .可是今天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秦国去年刚刚攻占了我们的宜阳城,我国元气大伤,你偏偏要 在这个时候修建高门,势必会使百姓离心,将士散德,韩国的败落就不可避免了。”结果,韩昭侯 没有听屈宜臼的劝告,而屈宜臼的预言也应验了,高门还没有修好,韩昭侯就去世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正如屈宜臼说的那句话:“吾所 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参 与到事情当中来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一件事 情,往往会很糟。这正是“举事而不时,力虽尽而功不成”的道理。
正因为此,中国文化对时间非常敏感,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学者朱 熹在注释“时中”时也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是指,“中庸”,是因“时” 而“中”的,并非骑墙、折中,更不是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时中”又是何其之难!因为它在 实践中很难把握,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实践。但是,认识到这种困 难并不是坏事,因为你一旦明白了“时中”的艰难,就会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会让你 在行为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相时顺势,减少犯错。
(摘编自祝和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问题】
(1)辩证矛盾思维为何特别注重时间性?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追求“时中”,对个体而言有何价值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事物矛盾双方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是参与事件的重要因素, 此一时的事物矛盾运动和彼一时的矛盾运动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事物不同的矛盾运动来采取不同的措施 解决问题,所以辩证思维必须讲究“时机”,追求“时中'
(2)①文中追求“时中”:指一方面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也就是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应相时 而动、顺势而行。而绝不是做任何事情,都搞折中,也不是简单的“中间地带”。所以,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实践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材料中的韩昭侯正是违背了这一做事的原则,在错误的时机修建了高门,应验了谋 士屈宜臼的话。因此,追求“时中”,就会表现为: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 一件事情,往往会很糟。这正是“举事而不时,力虽尽而功不成”的道理。
②追求“时中”很艰难,但会使个体产生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会让你在行为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相 时顺势,减少犯错。
获取教师资格考试更多信息,欢迎私信小编。微信关注“师大教科文教育”,微博关注“师大教科文教师教育”,这里汇集了最新资讯、教师资格证备考干货、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免费直播课程等等,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哟!
师大教科文,咨询电话:400-011-0145
微信号:laoshiok22 、bnuNTCE
QQ学习群:2639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