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法"的理论提出者是( )。
A.斯金纳
B.布卢姆
C.罗杰斯
D.布鲁纳
2.老师当众批评写作业"粗枝大叶"的学生,渐渐的班里的学生学习和做事细心程度普遍提高。老师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 )。
A.条件反射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性强化
3.学生的知识学习并不是记忆"公共知识",而是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发生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 )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和整合。
A.认知学习理论
B.合作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情景整合学习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卢姆
5.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被称为新知识的( )。
A.顺应
B.同化
C.内化
D.获得
6.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7.由于一个特定的刺激而习得的反应与一个不同但类似的刺激建立联系的过程称之为( )。
A.消退
B.经典条件反射
C.刺激泛化
D.反应泛化
8.有一个学生将考试成绩好归结于"我很聪明",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他的归因方式是( )。
A.内部的稳定的
B.内部的不稳定的
C.外部的稳定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
9.某中学生13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1.6米跳高成绩为1.7米。两年后身高1.75米,通过训练跳高成绩达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判断题 )
10.记忆电话号码是一种配对联想学习过程。(判断题 )
1.【答案】D。解析:布鲁纳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学习。
2.【答案】D。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班里学生看到"粗枝大叶"的学生被批评所以细心程度普遍提高属于替代性强化。
3.【答案】C。解析: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4.【答案】C。解析: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来的理论。
5.【答案】B。解析: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被称为新知识的同化。
6.【答案】D。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7.【答案】C。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8.【答案】A。解析:"我很聪明"属于能力归因,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归因。
9.【答案】√。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者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该同学在两年的训练当中,成绩有所提高,是因为两年的训练学习,因此可以用学习理论解释。
10.【答案】×。解析:配对联想学习是人类联想学习的一种范型,指同时呈现成对的学习材料,在回忆时,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被试要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记忆电话号码只是对数字的简单记忆,并非联想学习过程。